2022-11-22
今天派森諾力邀合作客戶——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巫永睿研究團隊的黃永財博士&王海海副研究員,詳細深入地解密Nature文章背后的課題設計與發文經驗。(請點擊:派森諾動植物基因組客戶文章榮登Nature正刊,喜獲IF69.504 好文!)
玉米根據用途分為食用玉米與飼用玉米,其中后者占約70%,中國飼料“最卡脖子”的問題是飼料中需要添加大豆蛋白,而我國大豆超85%依賴于進口,所以提高玉米蛋白含量是保障國家糧食與飼料安全的重大戰略需求。本研究成功從野生玉米中克隆出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質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關鍵變異基因THP9,能顯著將雜交種籽粒蛋白含量。
為了讓大家從這篇Nature文章學習到更多經驗,派森諾小編專門到巫老師課題組與巫老師、黃永財博士、王海海副研究員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從2017年的Plant Cell 到2020年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再到今天的Nature,派森諾與巫老師課題組一直保持不間斷的持續合作,在巫老師的辦公室交談中他還高興地拿出了Plant Cell那個封面的擺臺與派森諾小伙伴一起合影。
左起第二~第四位分別為黃永財博士、巫永睿研究員、王海海副研究員
小編還特別對兩位一作黃永財博士&王海海副研究員進行了專訪。希望大家都能從此次訪談內容中收獲以下幾點: 1、研究課題的整體設計與思路; 2、努力后暫時得不到預期結果怎么辦?如何調整思路克服困難? 3、發Nature過程中心理歷程的分享; 4、發高分文章的經驗總結。
長達四十分鐘的訪談內容很多,兩位老師最想與大家分享的部分小編也以文字的形式展現給大家。
Q1:歷經10年堅持,解決玉米的世紀難題——尋找“丟失的”蛋白密碼基因,最早這個課題是如何開始的呢?課題的背景是什么呢? 黃永財博士:第一,世界范圍內無數的團隊在瞄準高蛋白做研究,巫老師在國外做博后期間在玉米蛋白品質研究方向有深厚的知識積累與儲備;第二,將玉米高蛋白基因的知識產權牢牢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Q2:整個課題設計經過哪些歷程?做了哪些嘗試?有沒有一些課題設計&取樣相關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王海海副研究員&黃永財博士:課題的設計首先是克隆基因,然后是構建遺傳群體,最后是多年多點的基因驗證。整個課題做了各種嘗試,能想到的幾乎都試過,比如GWAS、遺傳圖譜等,最后選擇用BSA的方法定位到一個比較大的區間,雖然知道就在9號染色體上但再往下很難縮小范圍。考慮到野生玉米基因組的復雜性上海師范大學的王文琴教授帶領團隊解決了這一攔路石,之后再采集材料進行BSA定位結果才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Q3:課題在未知探索中印象最深刻的困難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王海海副研究員&黃永財博士:遇到的困難太多了!背后的故事寫幾本書都不為過,歷歷在目。蛋白含量是一個復雜的數量性狀,肉眼很難直觀辨別,每年上萬株玉米,每一株都要編號、測量、記錄等,工作量巨大,結果未知,每一代都覺得該得到好的結果了,但現實是殘酷的,如此反復,一遍遍的打擊,體力與思想雙透支,但是我們依然堅信那個基因就在那里等著我們,憑著堅定的信念走到今天!
Q4:目前已經找到控制玉米蛋白含量的一個基因,是否也找到了其他影響蛋白質含量的基因? 王海海副研究員&黃永財博士:相關的工作已經有了答案,高蛋白的課題是分多步走的,找出THP9基因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找到更多的影響高蛋白的基因,接下來是如何在產業上廣泛應用。
Q5:是否可以總結一下高分文章發文經驗? 王海海副研究員&黃永財博士:材料群體足夠大、表型鑒定準確、與公司合作充分溝通、多方的沉浸式投入,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能有現在的結果。
訪談雖然結束,但派森諾與巫老師的合作依然在持續。每一個課題都是個性化的設計,派森諾的每一次分析也都會與之匹配,期待與大家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如需進一步討論,歡迎發郵件或者致電我們喲(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聯系電話:021-64502808-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