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0
腸道菌群研究可通過多種策略助力跨學科研究,來探索其與疾病和健康的復雜聯系。近些年,腸道菌群相關研究依舊非常火熱,文章常發表的期刊除了微生物學專業期刊外,也頻繁出現在一些與腸道菌群聯系緊密的疾病領域、公共衛生與營養學等生物醫學期刊,以及綜合性期刊。近期,最新影響因子(2023 Impact Factor)已公布,小編整理了一些腸道菌群研究相關的中科院一區SCI期刊推薦。希望能夠助力各位老師順利發文。 1、Gastroenterology 2023 Impact Factor:25.7 中科院分區 大類:醫學1區(Top期刊) 小類:胃腸肝病學1區 期刊介紹 涉及胃腸肝病相關的治療、臨床及基礎理論的各種研究內容。 該雜志是胃腸肝病類疾病研究專業期刊,腸道菌群與疾病關聯方向的研究結果可以投稿該期刊,但是接收難度極大,不僅需要基于腸道菌群與疾病關聯機制的理論研究,還需要多種實驗對結果進行驗證以及臨床水平的研究結果。 期刊官網 2、Gut 2023 Impact Factor:23 中科院分區 大類:醫學1區(Top期刊) 小類:胃腸肝病學1區 期刊介紹 涉及腸道和肝臟的各種研究,包括疾病的新型機制、新的疾病管理策略、診斷和治療等。 與Gastroenterology類似,該雜志主要涉及疾病與腸道菌群關系的研究,但是該雜志更加偏愛疾病的診斷方法的建立,因此利用組學方法建立基于腸道菌群的疾病診斷模型方面的研究非常適合嘗試該雜志。 期刊官網 3、Cell Host & Microbe 2023 Impact Factor:20.6 中科院分區 大類:醫學1區(Top期刊) 小類:微生物學1區;寄生蟲學1區;病毒學1區 期刊介紹 涉及分子與細胞微生物學、微生物病原體、宿主細胞對微生物的免疫應答、免疫逃避、感染治療等領域。 該雜志主要針對宿主及其共生微生物的互作機制研究,相比于前面介紹的幾個雜志,該雜志對于臨床水平的內容要求較低,但是更加側重于深層次互作機制的探索,并且該雜志更加偏愛與宿主免疫相關的研究結果,在實驗室內基于模式動物研究致病微生物侵染宿主過程中免疫系統應答機制的內容十分適合投稿該雜志。 期刊官網 http://www.cell.com/cell-host-microbe/home 4、Nature Microbiology 2023 Impact Factor:20.5 中科院分區 大類:生物學1區(Top期刊) 小類:微生物學1區 期刊介紹 該期刊是微生物學頂級期刊,要求研究的內容只要與微生物相關即可,微生物的進化、生理及細胞生物學;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宿主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研究的社會學意義等。 作為Nature系列IF20+的子刊,其文章質量還是很有保障的。審稿周期方面,從近期的發文來看,平均10個月左右才接受,也有的會快一點,有的慢一點,總的來說,發文速度中規中矩。 期刊官網 https://www.nature.com/nmicrobiol/ 5、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3 Impact Factor:15.8 中科院分區 大類:醫學1區(Top期刊) 小類:細胞生物學1區;醫學:研究與實驗1區 期刊介紹 心血管疾病、免疫學、新陳代謝、食性和肥胖、神經科學、癌癥、疾病感染、化學基因組學、藥物發現、醫用納米技術、基因治療等方向。 與各種疾病相關的腸道菌群研究均可投稿該雜志,但是僅僅是腸道菌群的結果并不足夠,最好與細胞水平的表型分析相結合,得到宿主與腸道菌群的互作機制并進行驗證。 期刊官網 6、Microbiome 2023 Impact Factor:13.8 中科院分區 大類:生物學1區(Top期刊) 小類:微生物學1區 期刊介紹 期刊涉及范圍廣泛,致力于解決微生物菌群存在的問題,包括腸道微生物、微生物、腸道菌群、環境微生物、微生物組、微生物資源、微生態、醫學微生物、自免疫性疾病、因果關系研究、代謝、生物信息學等。 每年發文量不多且比較穩定,基本在150-250篇的水平。微生物學領域專業期刊,從名稱也能看出該期刊重點微生物學,多數文章基本上是利用組學技術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相關內容。相比于研究結論創新性,該刊文章對技術的創新性要求更高,包括組學技術及其相關的生物信息學分析的方面。審稿周期相對較短,多數1-4個月左右,對影響因子和審稿周期要求高的學者可以投稿。 期刊官網 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 7、Gut Microbes 2023 Impact Factor:12.2 中科院分區 大類:醫學1區(Top期刊) 小類:微生物學1區;胃腸肝病學2區 期刊介紹 偏重分析腸道微生物群;胃腸道疾病:機制、宿主防御、診斷、流行病學;宿主-病原體相互作用;群體感應和毒性;益生菌和益生元;新療法和臨床試驗;腸道微生物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創刊于2010年,屬于OA期刊,影響因子基本呈穩步上升趨勢,該刊在腸道菌群研究領域潛力較大。審稿周期有快有慢,大多5個月左右,快的有105天可以接受的,慢的有280多天的;自引率低,國人友好。 期刊官網 https://www.tandfonline.com/journals/kgmi20 8、ISME Journal 2023 Impact Factor:10.8 中科院分區 大類:環境科學與生態學1區(Top期刊) 小類:微生物學1區;生態學1區 期刊介紹 宿主-微生物互作、人工環境微生物群落、建模與生態理論、新型微生物與代謝功能、時空動態過程、微生物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貢獻等。 該刊作為微生物生態學綜合領域的頂刊,發文質量高,影響因子整體呈現穩步增長趨勢。從2024年起,該期刊不再為Nature子刊,轉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可以通過傳統出版模式(免費)或黃金OA方式發表文章。 期刊官網 https://academic.oup.com/ismej 9、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 2023 Impact Factor:7.8 中科院分區 大類:生物學1區(Top期刊) 小類:微生物學1區;生物工程與應用微生物1區 期刊介紹 刊文范圍涵蓋整個微生物學領域,從細胞間通訊和單細胞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到人類、動物和植物微生物組,以及自然和環境微生物組。 該期刊主要刊登有關微生物生物膜和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成果,屬于Nature旗下子刊,OA期刊,影響因子近年來保持穩步增長,但今年略有下降;自引率較低,審稿速度較快,一般一個月左右。 期刊官網 https://www.nature.com/npjbiofilms/ 10、mBio 2023 Impact Factor:5.1 中科院分區 大類:生物學1區(Top期刊) 小類:微生物學2區 期刊介紹 微生物相關的所有研究,包括所有類型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涉及從共生到發病機理、能量獲取和轉化、氣候變化、地質變化、食品和藥品生產,甚至動物行為變化等方向。 該刊屬于美國微生物學會旗下的期刊,相比Microbiome和ISME等后起之秀,mBio始終保持穩步發展,作為微生物領域老牌期刊,有一定投稿難度,但超低自引率、超短審稿周期和良好的口碑足以吸引廣大同行爭先投稿。 期刊官網 https://journals.asm.org/journal/mbio 11、iMeta 2023 Impact Factor:23.7 期刊介紹 國產英文新刊。由Willy、國內腸道菌群分會和數千名華人科學家共同出版,創刊于2022年2月,今年首次獲得影響因子便高達23.7,在微生物學科期刊IF排名中位列2/161,微生物研究型期刊全球第一。盡管當前尚屬于ESCI收錄期刊,但其國際影響力相當之高。外審平均21天,投稿至發表中位數66天,時效性較好。文章內容偏微生物和生物信息學,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可以重點關注。 更多參考期刊整理如下